【百科团队内部复盘思考】百科涨粉三部曲之从0到1
这篇文是百科三年以来的开发运营策略总结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近期计划更新
《百科三部曲之从1到10000》
《百科三部曲之从10000到30000》
为什么分三篇写?因为这是三个本质上来讲完全不同的业务场景。从0到1代表着你平台从无到有;从1到10000代表平台作为一个爆款,处在用户高速增长期;至于从10000到30000则代表着当增长速度渐渐放缓,如何继续维护平台,让其最终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从0到1的过程是简单的。说简单是因为现在的校园公众号生态已经不像我一年多以前刚刚开始白手起家的时候,现在有众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帮你搞定基础功能---课表成绩四六级等等。当年百科很大程度是是钻了这个技术壁垒的空子。利用原有线上大两大平台SDB与WLZX功能暂时瘫痪的契机,快速开发,快速上线。第一版百科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基础代码的开发(当然功能很简陋),五一还没结束就开始推广。当时因为没有好的思路,一开始用的方法还很low,注册了四个QQ号一遍又一遍去各个学生群群发消息,当然最后也基本都被踢出来了。最后不管怎么讲,第一批500粉丝还是累积了下来。当然主要都是自己的朋友,这类粉丝其实对于衡量你的项目好坏是没太大意义的,碍于情面,出于支持,他们肯定会关注你。真正去评价你平台好坏的标准应该是拿给陌生人用。
从0到1又是很难的。绝大多是平台初创会错在这第一步,造成以后步步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过来,在校园里一个学期以后就会完全没动静了。这一年多见多不下于十个平台出来了然后很快死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创始人都没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他还要向陌生人去解释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思维怪圈,很多人包括我很多时候都会陷入这种俗称“自High”的思维模式,我可能一大早起来突然想起来一个功能挺好玩可以做做,然后逃了早上的课去实现好以后发布在平台上。却发现大家对这个并不买账,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我用了好久才能正视和接纳这件事,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
说到要思考做什么?这个我个人认为在你平台从0到1的过程中这个应该是花费最多时间的。他可能一开始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想法:比如我想做一个公众号,然后顺着这条线继续往下想,做这个号的目的是干嘛?OK ,想方便大家的校园生活,那么你的功能性一定要过硬,那我得去找几个会写代码的搭建起来后台;或者我就是想做一个发文的平台,像徒行小二一样,拍拍商大的美景,人和事。那么我自己或者找的partner文字或者摄影功底一定得能拿得出手;大致目标定了就要开始思考用户群了,很多人在这里又容易陷入另一个思维怪圈----我要开发很多功能或者发好文章然后去吸引人。这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的!在这之前最重要的是目标用户分析。应该针对想吸引过来的人去开发功能,而不是先想着开发出来功能或者写出文以后去吸引人关注你。我问的自己最多的一问题就是:人家凭什么用你的?因为我的好啊,我的更好用啊。好,嘴上说没意思,那你展示给我看,程序员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用户圈圈定了,需求分析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已有的同类大平台,这不是山寨。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一些硬性需求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不要觉得有挫败感。就像现在世界上每年出那么多手机,哪个不带打电话发短信拍照功能?你能说每个人都在抄吗?刚性的功能是我们进一步爆发的坚实基础。互联网的圈子里也流行一个段子:“产品经理对UI设计师说,我要这个按钮,***颜色的,多长多宽。还要这个巴拉巴拉。。。UI设计师怒了,直接说,你TM的直接告诉我要抄谁就行了!!!)”。虽然是个段子,可是却是在互联网的圈子里每天都在真实上演的事。
OK,假设模仿需求制定这一步也完成了。那么平台现在其实还处于0的阶段,因为他没有有价值的用户(不是朋友,不为人情,单纯因为好用来关注你的人),剩下的工作还要回到上一步的目标用户分析上,想不到其他好办法的情况下当然直接就是做问卷了,这个主意很糟糕实际上,我个人比较认同乔布斯的产品观---”即用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你需要做出来拿给他们看“。这么说不是让你完全自己闭门造车,而是要自己主动去观察用户行为,发现还未被之前的大平台很好解决的痛点,如果能精确找到此类痛点,哪怕是一个也足够你崛起了。
之前的调研结束后,最佳的状态我觉得就是开始否定自己,因为否定自己代表你已经足够深入,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个时候也应该庆幸,好在这些问题在我正式推出之前想到了,还有解决的机会。剩下的问题就是找人了,我个人比较认同:”人比想法重要“这句话。就像大家都有想法要开饭店,为什么最后有的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的人的店却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还是人。即使同样的好创意,交给不同的团队去执行,效果也是肯定不同的。百科这从0到1都是我一个人。可能是我大一大二两年的经历刚好让我适合做从0到1这一部分--我大一大二大三,每天晚上都在机房或者寝室写代码至少三个小时,全年无休。能快速的实现功能出来也得益于之前两年的技术积累。如果你不会技术的部分,那么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学,要么找一个技术靠谱能马上出活得伙伴然后各种忽悠,,,啊不,,前景描述,拉他上船。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现在很多小伙伴采用的方法,用成熟第三方的模板,比如大学助手,萌小助等他们都能很好的实现成绩课表四六级这些硬性高频需求。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极大的可能让你迈不过从1到10000的门槛。原因此文暂不表。等到下篇《从1到10000》再详细讲。
啊,感谢伟大的政府,伟大的学校,我们的这个”1“做出来了!
近期计划更新
《百科三部曲之从1到10000》
《百科三部曲之从10000到30000》
为什么分三篇写?因为这是三个本质上来讲完全不同的业务场景。从0到1代表着你平台从无到有;从1到10000代表平台作为一个爆款,处在用户高速增长期;至于从10000到30000则代表着当增长速度渐渐放缓,如何继续维护平台,让其最终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从0到1的过程是简单的。说简单是因为现在的校园公众号生态已经不像我一年多以前刚刚开始白手起家的时候,现在有众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帮你搞定基础功能---课表成绩四六级等等。当年百科很大程度是是钻了这个技术壁垒的空子。利用原有线上大两大平台SDB与WLZX功能暂时瘫痪的契机,快速开发,快速上线。第一版百科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基础代码的开发(当然功能很简陋),五一还没结束就开始推广。当时因为没有好的思路,一开始用的方法还很low,注册了四个QQ号一遍又一遍去各个学生群群发消息,当然最后也基本都被踢出来了。最后不管怎么讲,第一批500粉丝还是累积了下来。当然主要都是自己的朋友,这类粉丝其实对于衡量你的项目好坏是没太大意义的,碍于情面,出于支持,他们肯定会关注你。真正去评价你平台好坏的标准应该是拿给陌生人用。
从0到1又是很难的。绝大多是平台初创会错在这第一步,造成以后步步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过来,在校园里一个学期以后就会完全没动静了。这一年多见多不下于十个平台出来了然后很快死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创始人都没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他还要向陌生人去解释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思维怪圈,很多人包括我很多时候都会陷入这种俗称“自High”的思维模式,我可能一大早起来突然想起来一个功能挺好玩可以做做,然后逃了早上的课去实现好以后发布在平台上。却发现大家对这个并不买账,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我用了好久才能正视和接纳这件事,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
说到要思考做什么?这个我个人认为在你平台从0到1的过程中这个应该是花费最多时间的。他可能一开始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想法:比如我想做一个公众号,然后顺着这条线继续往下想,做这个号的目的是干嘛?OK ,想方便大家的校园生活,那么你的功能性一定要过硬,那我得去找几个会写代码的搭建起来后台;或者我就是想做一个发文的平台,像徒行小二一样,拍拍商大的美景,人和事。那么我自己或者找的partner文字或者摄影功底一定得能拿得出手;大致目标定了就要开始思考用户群了,很多人在这里又容易陷入另一个思维怪圈----我要开发很多功能或者发好文章然后去吸引人。这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的!在这之前最重要的是目标用户分析。应该针对想吸引过来的人去开发功能,而不是先想着开发出来功能或者写出文以后去吸引人关注你。我问的自己最多的一问题就是:人家凭什么用你的?因为我的好啊,我的更好用啊。好,嘴上说没意思,那你展示给我看,程序员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用户圈圈定了,需求分析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已有的同类大平台,这不是山寨。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一些硬性需求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不要觉得有挫败感。就像现在世界上每年出那么多手机,哪个不带打电话发短信拍照功能?你能说每个人都在抄吗?刚性的功能是我们进一步爆发的坚实基础。互联网的圈子里也流行一个段子:“产品经理对UI设计师说,我要这个按钮,***颜色的,多长多宽。还要这个巴拉巴拉。。。UI设计师怒了,直接说,你TM的直接告诉我要抄谁就行了!!!)”。虽然是个段子,可是却是在互联网的圈子里每天都在真实上演的事。
OK,假设模仿需求制定这一步也完成了。那么平台现在其实还处于0的阶段,因为他没有有价值的用户(不是朋友,不为人情,单纯因为好用来关注你的人),剩下的工作还要回到上一步的目标用户分析上,想不到其他好办法的情况下当然直接就是做问卷了,这个主意很糟糕实际上,我个人比较认同乔布斯的产品观---”即用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你需要做出来拿给他们看“。这么说不是让你完全自己闭门造车,而是要自己主动去观察用户行为,发现还未被之前的大平台很好解决的痛点,如果能精确找到此类痛点,哪怕是一个也足够你崛起了。
之前的调研结束后,最佳的状态我觉得就是开始否定自己,因为否定自己代表你已经足够深入,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个时候也应该庆幸,好在这些问题在我正式推出之前想到了,还有解决的机会。剩下的问题就是找人了,我个人比较认同:”人比想法重要“这句话。就像大家都有想法要开饭店,为什么最后有的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的人的店却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还是人。即使同样的好创意,交给不同的团队去执行,效果也是肯定不同的。百科这从0到1都是我一个人。可能是我大一大二两年的经历刚好让我适合做从0到1这一部分--我大一大二大三,每天晚上都在机房或者寝室写代码至少三个小时,全年无休。能快速的实现功能出来也得益于之前两年的技术积累。如果你不会技术的部分,那么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学,要么找一个技术靠谱能马上出活得伙伴然后各种忽悠,,,啊不,,前景描述,拉他上船。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现在很多小伙伴采用的方法,用成熟第三方的模板,比如大学助手,萌小助等他们都能很好的实现成绩课表四六级这些硬性高频需求。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极大的可能让你迈不过从1到10000的门槛。原因此文暂不表。等到下篇《从1到10000》再详细讲。
啊,感谢伟大的政府,伟大的学校,我们的这个”1“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