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团队内部复盘思考】百科涨粉三部曲之从1到10000

从1到10000代表着一个产品迅速成为爆款,并不是简单的Copy,So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推广策略的问题。不过在正式推广之前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步要做。就是功能差异化
 
当时百科做了查成绩,很多公众号由于借助第三方也实现了查成绩,此时查成绩这个功能就不再是竞争力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发掘功能差异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我的想法是看看教务处的查成绩还能不能挖掘出什么好玩的,盯着教务处网站看了一上午,突然就灵感突现!新系统好像不带查平时分的功能,通过研究源代码,发现平时成绩就写在源代码里只是网站的开发者有意隐藏了。从老师的角度讲,这无可厚非,毕竟平时成绩代表着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认可程度,过低的平时分造成的挂科也可能造成师生矛盾。当时整个人都被灵感突显的兴奋包围着,并没想那么多。直接马上实现了查平时分的功能,并且同时加入了查卷面分。最后通过推送放出,当天涨粉3000+!而且后续几天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很快就让我们在很多校内号中突围而出。
 
平台功能差异化,是决定平台能不能从混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爆款的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百科三部曲之从0到1》里说用第三方的公众号有很大的局限性。
1:更新速度慢,第三方通常要负责全国上千所高校的教务处开发,团队人手有限。提交的开发工单很难被迅速响应,出现bug更不能马上修复。相比之下,百科出bug基本都是几分钟立刻就能修复。
2:很难针对每个学校的自身特色做个性化开发,造成功能疲劳。
3:原始数据不在自己手里,限制自身掌握全局数据。
 
前两点都能理解。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第3点,原始数据在学校公众号这里当然最基础的就是绑定的学号密码,当然这种做法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性。已经有第三方服务商不再存储用户学号密码如大学助手(id:dxhand),选择只在用户本机浏览器运用cookie进行缓存来规避大量个人数据保管的风险。在这里,百科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我们对全局数据进行了加密处理。即使被黑客拿走,也只是一堆乱码,并不会造成危害。
 
原始数据,是风险与价值并存的宝藏!当用户数目足够多,积累足够的样本数据就可以开发很多好玩的功能。比如百科做过的 全校挂科率,全校四六级成绩分析。就是利用手里积累的20000+粉丝的学号密码进行成绩数据缓存然后利用程序脚本做数据分析,生成可视化的数据报表。近期发起的【我的大学】H5应用也是建立在足够大的用户绑定数的基础上开发。最终效果不算理想,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的预期是吸引10000+校友关注,这个预期看起来挺疯狂,最后只完成了吸粉3000+。最感动的是2005年毕业的学长还依然记得自己的学号。以上两种例子就是我们作为完全自主开发平台优势的最有力证明。
 
用户行为分析,是另一个在爆款养成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平台刚刚推出,肯定还存在之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用户觉得用的不爽会直接取关你,根本不会骂你也不会反馈,这就很尴尬。这种情况下,我给百科开发了全站用户日志记录系统。我们的后台会精确监控所有用户的全部操作记录。精确到你几点几分几秒点击了底部哪个菜单,回复了哪个关键字,服务器有没有正常给你返回数据。每天分析平台日活,如果在某一个指标(菜单点击率,人均消息数,当日交互人数等等)出了问题,马上可以调出当天全部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及时锁定问题源头所在,马上排雷!
 
熟读生态环境游戏规则,当你的体量日益增长的时候,就再也不能像一开始那么任性了,成千上万的用户里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别有用心的人。需要你对你这个生态环境的游戏规则,不管是平台规定还是潜规则都要烂熟于心。微信这里当然绝对要熟读的就是官方的《规范条例》,这个很重要!要不你将来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在这方面我们吃过亏,在不知道赞赏功能不能用于募捐,乞讨的情况下我们用赞赏为同学发起了筹款,最终造成被封禁赞赏功能三个月。还好只是短期封禁赞赏,很多规则都是直接封号的,什么能发,什么绝对不能发!需要谨慎再谨慎!
 
OK ,经过我们的努力开发&运营,和学校领导的不杀之恩。我们一手缔造了一个爆款,一个学校眼中的定时炸弹。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