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百科

【百科团队内部思考】百科涨粉三部曲之从10000到30000

商大百科欧阳建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61 次浏览 • 2018-10-14 08:44 • 来自相关话题

拖延症晚期,直到今天才开始写。
从10000到30000的主要运营策略,其实已经和产品本身慢慢剥离了,此时你需要面对的是处理各种关系,和同行竞品的关系,和学校官方的关系,在同学心目中的调性......
首先想谈谈和同行竞品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在走弯路,也犯了很多错误,早期因为我性格上的缺陷,遇事容易急躁惹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一个Leader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团队战斗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应对这个的策略就是开始淡化自己在百科上的影响,不断的强调自己是团队,给团队成员更多在前台的曝光机会。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
再就是和学校官方的关系,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大学是个小社会,相比大多数人的认知,我的理解就是所有的事情在这里其实是放大,不是缩影。因为小而同时需要容纳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体系,所有所有的荣誉,矛盾,明争暗斗会更为凸显。这也是为什么谈起校级组织,行政楼部门,很多人第一印象并不是那么美好,每个经历过的人似乎都有不悦耳的话要讲。关于处理和学校的关系。上一张图最为妥帖。




 
能填好这一张表格,就代表你的太极功夫已经到家了。
 
最后着重想谈一下在同学心中的调性,当一个公众号有好几万人关注,其实他已经不再属于我自己了。每个人对这个号都怀有自己的期待,希望看到情怀。情怀这个东西我一直挺不喜欢的,我可以选择一直做,但是却不会一直挂在嘴边。很多社会上甚至学校里的人就是利用了大学生这种心理,招各种免费苦力,这里不再点名了,少得罪点人。我只想说:不给钱还想让学生给免费干活的都是耍流氓!一个很经典也让我很无奈的场景就是某某同学来找我,希望能在百科上做一期推广,然后我说是收费的?那边冷嘲热讽道:“我一直以为百科挺有情怀呢,现在也商业化这么重了”。这种人挺让人无语而且不在少数。不过我一般一句话就把他们噎死了----“你要是不问同学收钱免费服务,我也免费给你推,马上推没毛病!” 。在合作推广上,只要是完全不涉及商业利益的东西,我从来没问他们要过钱。这也是一个基本准则吧。即使接广告也是首先考虑是不是适合大学生,每个月推掉的广告酬劳数字想想挺心疼的,不过有些钱烫手,拿不得!
除了这种被动情况下调性的坚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你在关键时刻能不能为同学们出头。百科在这方面一直坚持的还可以,做过两次很有争议的募捐,第一次差点整的被封号。和学校正面顶撞过几次,不过万幸我们的校长辛大大是一个很有包容心的长者,换做在其他学校。我现在估计都至少大处分了吧。
这个阶段还有太多的运营技巧。篇幅有限,以后打算作为小tip拆解挨个讲。讲到底维护关系始终不是我所擅长的,很小的时候爷爷对我讲过:“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琢磨人的,一种是琢磨事的,你会一种就足够你将来受用一辈子了”。当然只有小学文化的爷爷不会这么表述,他说的更直白:“手艺人,不受气”。此生谨记!
晚安~ 查看全部
拖延症晚期,直到今天才开始写。
从10000到30000的主要运营策略,其实已经和产品本身慢慢剥离了,此时你需要面对的是处理各种关系,和同行竞品的关系,和学校官方的关系,在同学心目中的调性......
首先想谈谈和同行竞品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在走弯路,也犯了很多错误,早期因为我性格上的缺陷,遇事容易急躁惹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一个Leader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团队战斗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应对这个的策略就是开始淡化自己在百科上的影响,不断的强调自己是团队,给团队成员更多在前台的曝光机会。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
再就是和学校官方的关系,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大学是个小社会,相比大多数人的认知,我的理解就是所有的事情在这里其实是放大,不是缩影。因为小而同时需要容纳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体系,所有所有的荣誉,矛盾,明争暗斗会更为凸显。这也是为什么谈起校级组织,行政楼部门,很多人第一印象并不是那么美好,每个经历过的人似乎都有不悦耳的话要讲。关于处理和学校的关系。上一张图最为妥帖。
WechatIMG2800.jpeg

 
能填好这一张表格,就代表你的太极功夫已经到家了。
 
最后着重想谈一下在同学心中的调性,当一个公众号有好几万人关注,其实他已经不再属于我自己了。每个人对这个号都怀有自己的期待,希望看到情怀。情怀这个东西我一直挺不喜欢的,我可以选择一直做,但是却不会一直挂在嘴边。很多社会上甚至学校里的人就是利用了大学生这种心理,招各种免费苦力,这里不再点名了,少得罪点人。我只想说:不给钱还想让学生给免费干活的都是耍流氓!一个很经典也让我很无奈的场景就是某某同学来找我,希望能在百科上做一期推广,然后我说是收费的?那边冷嘲热讽道:“我一直以为百科挺有情怀呢,现在也商业化这么重了”。这种人挺让人无语而且不在少数。不过我一般一句话就把他们噎死了----“你要是不问同学收钱免费服务,我也免费给你推,马上推没毛病!” 。在合作推广上,只要是完全不涉及商业利益的东西,我从来没问他们要过钱。这也是一个基本准则吧。即使接广告也是首先考虑是不是适合大学生,每个月推掉的广告酬劳数字想想挺心疼的,不过有些钱烫手,拿不得!
除了这种被动情况下调性的坚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你在关键时刻能不能为同学们出头。百科在这方面一直坚持的还可以,做过两次很有争议的募捐,第一次差点整的被封号。和学校正面顶撞过几次,不过万幸我们的校长辛大大是一个很有包容心的长者,换做在其他学校。我现在估计都至少大处分了吧。
这个阶段还有太多的运营技巧。篇幅有限,以后打算作为小tip拆解挨个讲。讲到底维护关系始终不是我所擅长的,很小的时候爷爷对我讲过:“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琢磨人的,一种是琢磨事的,你会一种就足够你将来受用一辈子了”。当然只有小学文化的爷爷不会这么表述,他说的更直白:“手艺人,不受气”。此生谨记!
晚安~

【百科团队内部复盘思考】百科涨粉三部曲之从1到10000

商大百科欧阳建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16 次浏览 • 2018-10-14 08:39 • 来自相关话题

从1到10000代表着一个产品迅速成为爆款,并不是简单的Copy,So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推广策略的问题。不过在正式推广之前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步要做。就是功能差异化。
 
当时百科做了查成绩,很多公众号由于借助第三方也实现了查成绩,此时查成绩这个功能就不再是竞争力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发掘功能差异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我的想法是看看教务处的查成绩还能不能挖掘出什么好玩的,盯着教务处网站看了一上午,突然就灵感突现!新系统好像不带查平时分的功能,通过研究源代码,发现平时成绩就写在源代码里只是网站的开发者有意隐藏了。从老师的角度讲,这无可厚非,毕竟平时成绩代表着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认可程度,过低的平时分造成的挂科也可能造成师生矛盾。当时整个人都被灵感突显的兴奋包围着,并没想那么多。直接马上实现了查平时分的功能,并且同时加入了查卷面分。最后通过推送放出,当天涨粉3000+!而且后续几天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很快就让我们在很多校内号中突围而出。
 
平台功能差异化,是决定平台能不能从混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爆款的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百科三部曲之从0到1》里说用第三方的公众号有很大的局限性。
1:更新速度慢,第三方通常要负责全国上千所高校的教务处开发,团队人手有限。提交的开发工单很难被迅速响应,出现bug更不能马上修复。相比之下,百科出bug基本都是几分钟立刻就能修复。
2:很难针对每个学校的自身特色做个性化开发,造成功能疲劳。
3:原始数据不在自己手里,限制自身掌握全局数据。
 
前两点都能理解。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第3点,原始数据在学校公众号这里当然最基础的就是绑定的学号密码,当然这种做法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性。已经有第三方服务商不再存储用户学号密码如大学助手(id:dxhand),选择只在用户本机浏览器运用cookie进行缓存来规避大量个人数据保管的风险。在这里,百科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我们对全局数据进行了加密处理。即使被黑客拿走,也只是一堆乱码,并不会造成危害。
 
原始数据,是风险与价值并存的宝藏!当用户数目足够多,积累足够的样本数据就可以开发很多好玩的功能。比如百科做过的 全校挂科率,全校四六级成绩分析。就是利用手里积累的20000+粉丝的学号密码进行成绩数据缓存然后利用程序脚本做数据分析,生成可视化的数据报表。近期发起的【我的大学】H5应用也是建立在足够大的用户绑定数的基础上开发。最终效果不算理想,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的预期是吸引10000+校友关注,这个预期看起来挺疯狂,最后只完成了吸粉3000+。最感动的是2005年毕业的学长还依然记得自己的学号。以上两种例子就是我们作为完全自主开发平台优势的最有力证明。
 
用户行为分析,是另一个在爆款养成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平台刚刚推出,肯定还存在之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用户觉得用的不爽会直接取关你,根本不会骂你也不会反馈,这就很尴尬。这种情况下,我给百科开发了全站用户日志记录系统。我们的后台会精确监控所有用户的全部操作记录。精确到你几点几分几秒点击了底部哪个菜单,回复了哪个关键字,服务器有没有正常给你返回数据。每天分析平台日活,如果在某一个指标(菜单点击率,人均消息数,当日交互人数等等)出了问题,马上可以调出当天全部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及时锁定问题源头所在,马上排雷!
 
熟读生态环境游戏规则,当你的体量日益增长的时候,就再也不能像一开始那么任性了,成千上万的用户里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别有用心的人。需要你对你这个生态环境的游戏规则,不管是平台规定还是潜规则都要烂熟于心。微信这里当然绝对要熟读的就是官方的《规范条例》,这个很重要!要不你将来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在这方面我们吃过亏,在不知道赞赏功能不能用于募捐,乞讨的情况下我们用赞赏为同学发起了筹款,最终造成被封禁赞赏功能三个月。还好只是短期封禁赞赏,很多规则都是直接封号的,什么能发,什么绝对不能发!需要谨慎再谨慎!
 
OK ,经过我们的努力开发&运营,和学校领导的不杀之恩。我们一手缔造了一个爆款,一个学校眼中的定时炸弹。 查看全部
从1到10000代表着一个产品迅速成为爆款,并不是简单的Copy,So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推广策略的问题。不过在正式推广之前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步要做。就是功能差异化
 
当时百科做了查成绩,很多公众号由于借助第三方也实现了查成绩,此时查成绩这个功能就不再是竞争力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发掘功能差异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我的想法是看看教务处的查成绩还能不能挖掘出什么好玩的,盯着教务处网站看了一上午,突然就灵感突现!新系统好像不带查平时分的功能,通过研究源代码,发现平时成绩就写在源代码里只是网站的开发者有意隐藏了。从老师的角度讲,这无可厚非,毕竟平时成绩代表着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认可程度,过低的平时分造成的挂科也可能造成师生矛盾。当时整个人都被灵感突显的兴奋包围着,并没想那么多。直接马上实现了查平时分的功能,并且同时加入了查卷面分。最后通过推送放出,当天涨粉3000+!而且后续几天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很快就让我们在很多校内号中突围而出。
 
平台功能差异化,是决定平台能不能从混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爆款的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百科三部曲之从0到1》里说用第三方的公众号有很大的局限性。
1:更新速度慢,第三方通常要负责全国上千所高校的教务处开发,团队人手有限。提交的开发工单很难被迅速响应,出现bug更不能马上修复。相比之下,百科出bug基本都是几分钟立刻就能修复。
2:很难针对每个学校的自身特色做个性化开发,造成功能疲劳。
3:原始数据不在自己手里,限制自身掌握全局数据。
 
前两点都能理解。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第3点,原始数据在学校公众号这里当然最基础的就是绑定的学号密码,当然这种做法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性。已经有第三方服务商不再存储用户学号密码如大学助手(id:dxhand),选择只在用户本机浏览器运用cookie进行缓存来规避大量个人数据保管的风险。在这里,百科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我们对全局数据进行了加密处理。即使被黑客拿走,也只是一堆乱码,并不会造成危害。
 
原始数据,是风险与价值并存的宝藏!当用户数目足够多,积累足够的样本数据就可以开发很多好玩的功能。比如百科做过的 全校挂科率,全校四六级成绩分析。就是利用手里积累的20000+粉丝的学号密码进行成绩数据缓存然后利用程序脚本做数据分析,生成可视化的数据报表。近期发起的【我的大学】H5应用也是建立在足够大的用户绑定数的基础上开发。最终效果不算理想,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的预期是吸引10000+校友关注,这个预期看起来挺疯狂,最后只完成了吸粉3000+。最感动的是2005年毕业的学长还依然记得自己的学号。以上两种例子就是我们作为完全自主开发平台优势的最有力证明。
 
用户行为分析,是另一个在爆款养成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平台刚刚推出,肯定还存在之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用户觉得用的不爽会直接取关你,根本不会骂你也不会反馈,这就很尴尬。这种情况下,我给百科开发了全站用户日志记录系统。我们的后台会精确监控所有用户的全部操作记录。精确到你几点几分几秒点击了底部哪个菜单,回复了哪个关键字,服务器有没有正常给你返回数据。每天分析平台日活,如果在某一个指标(菜单点击率,人均消息数,当日交互人数等等)出了问题,马上可以调出当天全部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及时锁定问题源头所在,马上排雷!
 
熟读生态环境游戏规则,当你的体量日益增长的时候,就再也不能像一开始那么任性了,成千上万的用户里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别有用心的人。需要你对你这个生态环境的游戏规则,不管是平台规定还是潜规则都要烂熟于心。微信这里当然绝对要熟读的就是官方的《规范条例》,这个很重要!要不你将来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在这方面我们吃过亏,在不知道赞赏功能不能用于募捐,乞讨的情况下我们用赞赏为同学发起了筹款,最终造成被封禁赞赏功能三个月。还好只是短期封禁赞赏,很多规则都是直接封号的,什么能发,什么绝对不能发!需要谨慎再谨慎!
 
OK ,经过我们的努力开发&运营,和学校领导的不杀之恩。我们一手缔造了一个爆款,一个学校眼中的定时炸弹。

【百科团队内部复盘思考】百科涨粉三部曲之从0到1

商大百科欧阳建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67 次浏览 • 2018-10-14 08:38 • 来自相关话题

这篇文是百科三年以来的开发运营策略总结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近期计划更新
《百科三部曲之从1到10000》
《百科三部曲之从10000到30000》
 
为什么分三篇写?因为这是三个本质上来讲完全不同的业务场景。从0到1代表着你平台从无到有;从1到10000代表平台作为一个爆款,处在用户高速增长期;至于从10000到30000则代表着当增长速度渐渐放缓,如何继续维护平台,让其最终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从0到1的过程是简单的。说简单是因为现在的校园公众号生态已经不像我一年多以前刚刚开始白手起家的时候,现在有众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帮你搞定基础功能---课表成绩四六级等等。当年百科很大程度是是钻了这个技术壁垒的空子。利用原有线上大两大平台SDB与WLZX功能暂时瘫痪的契机,快速开发,快速上线。第一版百科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基础代码的开发(当然功能很简陋),五一还没结束就开始推广。当时因为没有好的思路,一开始用的方法还很low,注册了四个QQ号一遍又一遍去各个学生群群发消息,当然最后也基本都被踢出来了。最后不管怎么讲,第一批500粉丝还是累积了下来。当然主要都是自己的朋友,这类粉丝其实对于衡量你的项目好坏是没太大意义的,碍于情面,出于支持,他们肯定会关注你。真正去评价你平台好坏的标准应该是拿给陌生人用。
 
从0到1又是很难的。绝大多是平台初创会错在这第一步,造成以后步步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过来,在校园里一个学期以后就会完全没动静了。这一年多见多不下于十个平台出来了然后很快死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创始人都没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他还要向陌生人去解释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思维怪圈,很多人包括我很多时候都会陷入这种俗称“自High”的思维模式,我可能一大早起来突然想起来一个功能挺好玩可以做做,然后逃了早上的课去实现好以后发布在平台上。却发现大家对这个并不买账,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我用了好久才能正视和接纳这件事,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
 
说到要思考做什么?这个我个人认为在你平台从0到1的过程中这个应该是花费最多时间的。他可能一开始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想法:比如我想做一个公众号,然后顺着这条线继续往下想,做这个号的目的是干嘛?OK ,想方便大家的校园生活,那么你的功能性一定要过硬,那我得去找几个会写代码的搭建起来后台;或者我就是想做一个发文的平台,像徒行小二一样,拍拍商大的美景,人和事。那么我自己或者找的partner文字或者摄影功底一定得能拿得出手;大致目标定了就要开始思考用户群了,很多人在这里又容易陷入另一个思维怪圈----我要开发很多功能或者发好文章然后去吸引人。这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的!在这之前最重要的是目标用户分析。应该针对想吸引过来的人去开发功能,而不是先想着开发出来功能或者写出文以后去吸引人关注你。我问的自己最多的一问题就是:人家凭什么用你的?因为我的好啊,我的更好用啊。好,嘴上说没意思,那你展示给我看,程序员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用户圈圈定了,需求分析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已有的同类大平台,这不是山寨。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一些硬性需求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不要觉得有挫败感。就像现在世界上每年出那么多手机,哪个不带打电话发短信拍照功能?你能说每个人都在抄吗?刚性的功能是我们进一步爆发的坚实基础。互联网的圈子里也流行一个段子:“产品经理对UI设计师说,我要这个按钮,***颜色的,多长多宽。还要这个巴拉巴拉。。。UI设计师怒了,直接说,你TM的直接告诉我要抄谁就行了!!!)”。虽然是个段子,可是却是在互联网的圈子里每天都在真实上演的事。
 
OK,假设模仿需求制定这一步也完成了。那么平台现在其实还处于0的阶段,因为他没有有价值的用户(不是朋友,不为人情,单纯因为好用来关注你的人),剩下的工作还要回到上一步的目标用户分析上,想不到其他好办法的情况下当然直接就是做问卷了,这个主意很糟糕实际上,我个人比较认同乔布斯的产品观---”即用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你需要做出来拿给他们看“。这么说不是让你完全自己闭门造车,而是要自己主动去观察用户行为,发现还未被之前的大平台很好解决的痛点,如果能精确找到此类痛点,哪怕是一个也足够你崛起了。
 
之前的调研结束后,最佳的状态我觉得就是开始否定自己,因为否定自己代表你已经足够深入,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个时候也应该庆幸,好在这些问题在我正式推出之前想到了,还有解决的机会。剩下的问题就是找人了,我个人比较认同:”人比想法重要“这句话。就像大家都有想法要开饭店,为什么最后有的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的人的店却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还是人。即使同样的好创意,交给不同的团队去执行,效果也是肯定不同的。百科这从0到1都是我一个人。可能是我大一大二两年的经历刚好让我适合做从0到1这一部分--我大一大二大三,每天晚上都在机房或者寝室写代码至少三个小时,全年无休。能快速的实现功能出来也得益于之前两年的技术积累。如果你不会技术的部分,那么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学,要么找一个技术靠谱能马上出活得伙伴然后各种忽悠,,,啊不,,前景描述,拉他上船。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现在很多小伙伴采用的方法,用成熟第三方的模板,比如大学助手,萌小助等他们都能很好的实现成绩课表四六级这些硬性高频需求。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极大的可能让你迈不过从1到10000的门槛。原因此文暂不表。等到下篇《从1到10000》再详细讲。
 
啊,感谢伟大的政府,伟大的学校,我们的这个”1“做出来了! 查看全部
这篇文是百科三年以来的开发运营策略总结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近期计划更新
《百科三部曲之从1到10000》
《百科三部曲之从10000到30000》
 
为什么分三篇写?因为这是三个本质上来讲完全不同的业务场景。从0到1代表着你平台从无到有;从1到10000代表平台作为一个爆款,处在用户高速增长期;至于从10000到30000则代表着当增长速度渐渐放缓,如何继续维护平台,让其最终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从0到1的过程是简单的。说简单是因为现在的校园公众号生态已经不像我一年多以前刚刚开始白手起家的时候,现在有众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帮你搞定基础功能---课表成绩四六级等等。当年百科很大程度是是钻了这个技术壁垒的空子。利用原有线上大两大平台SDB与WLZX功能暂时瘫痪的契机,快速开发,快速上线。第一版百科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基础代码的开发(当然功能很简陋),五一还没结束就开始推广。当时因为没有好的思路,一开始用的方法还很low,注册了四个QQ号一遍又一遍去各个学生群群发消息,当然最后也基本都被踢出来了。最后不管怎么讲,第一批500粉丝还是累积了下来。当然主要都是自己的朋友,这类粉丝其实对于衡量你的项目好坏是没太大意义的,碍于情面,出于支持,他们肯定会关注你。真正去评价你平台好坏的标准应该是拿给陌生人用。
 
从0到1又是很难的。绝大多是平台初创会错在这第一步,造成以后步步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过来,在校园里一个学期以后就会完全没动静了。这一年多见多不下于十个平台出来了然后很快死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创始人都没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他还要向陌生人去解释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思维怪圈,很多人包括我很多时候都会陷入这种俗称“自High”的思维模式,我可能一大早起来突然想起来一个功能挺好玩可以做做,然后逃了早上的课去实现好以后发布在平台上。却发现大家对这个并不买账,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我用了好久才能正视和接纳这件事,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
 
说到要思考做什么?这个我个人认为在你平台从0到1的过程中这个应该是花费最多时间的。他可能一开始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想法:比如我想做一个公众号,然后顺着这条线继续往下想,做这个号的目的是干嘛?OK ,想方便大家的校园生活,那么你的功能性一定要过硬,那我得去找几个会写代码的搭建起来后台;或者我就是想做一个发文的平台,像徒行小二一样,拍拍商大的美景,人和事。那么我自己或者找的partner文字或者摄影功底一定得能拿得出手;大致目标定了就要开始思考用户群了,很多人在这里又容易陷入另一个思维怪圈----我要开发很多功能或者发好文章然后去吸引人。这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的!在这之前最重要的是目标用户分析。应该针对想吸引过来的人去开发功能,而不是先想着开发出来功能或者写出文以后去吸引人关注你。我问的自己最多的一问题就是:人家凭什么用你的?因为我的好啊,我的更好用啊。好,嘴上说没意思,那你展示给我看,程序员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用户圈圈定了,需求分析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已有的同类大平台,这不是山寨。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一些硬性需求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不要觉得有挫败感。就像现在世界上每年出那么多手机,哪个不带打电话发短信拍照功能?你能说每个人都在抄吗?刚性的功能是我们进一步爆发的坚实基础。互联网的圈子里也流行一个段子:“产品经理对UI设计师说,我要这个按钮,***颜色的,多长多宽。还要这个巴拉巴拉。。。UI设计师怒了,直接说,你TM的直接告诉我要抄谁就行了!!!)”。虽然是个段子,可是却是在互联网的圈子里每天都在真实上演的事。
 
OK,假设模仿需求制定这一步也完成了。那么平台现在其实还处于0的阶段,因为他没有有价值的用户(不是朋友,不为人情,单纯因为好用来关注你的人),剩下的工作还要回到上一步的目标用户分析上,想不到其他好办法的情况下当然直接就是做问卷了,这个主意很糟糕实际上,我个人比较认同乔布斯的产品观---”即用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你需要做出来拿给他们看“。这么说不是让你完全自己闭门造车,而是要自己主动去观察用户行为,发现还未被之前的大平台很好解决的痛点,如果能精确找到此类痛点,哪怕是一个也足够你崛起了。
 
之前的调研结束后,最佳的状态我觉得就是开始否定自己,因为否定自己代表你已经足够深入,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个时候也应该庆幸,好在这些问题在我正式推出之前想到了,还有解决的机会。剩下的问题就是找人了,我个人比较认同:”人比想法重要“这句话。就像大家都有想法要开饭店,为什么最后有的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的人的店却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还是人。即使同样的好创意,交给不同的团队去执行,效果也是肯定不同的。百科这从0到1都是我一个人。可能是我大一大二两年的经历刚好让我适合做从0到1这一部分--我大一大二大三,每天晚上都在机房或者寝室写代码至少三个小时,全年无休。能快速的实现功能出来也得益于之前两年的技术积累。如果你不会技术的部分,那么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学,要么找一个技术靠谱能马上出活得伙伴然后各种忽悠,,,啊不,,前景描述,拉他上船。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现在很多小伙伴采用的方法,用成熟第三方的模板,比如大学助手,萌小助等他们都能很好的实现成绩课表四六级这些硬性高频需求。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极大的可能让你迈不过从1到10000的门槛。原因此文暂不表。等到下篇《从1到10000》再详细讲。
 
啊,感谢伟大的政府,伟大的学校,我们的这个”1“做出来了!

【百科团队内部思考】百科涨粉三部曲之从10000到30000

商大百科欧阳建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61 次浏览 • 2018-10-14 08:44 • 来自相关话题

拖延症晚期,直到今天才开始写。
从10000到30000的主要运营策略,其实已经和产品本身慢慢剥离了,此时你需要面对的是处理各种关系,和同行竞品的关系,和学校官方的关系,在同学心目中的调性......
首先想谈谈和同行竞品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在走弯路,也犯了很多错误,早期因为我性格上的缺陷,遇事容易急躁惹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一个Leader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团队战斗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应对这个的策略就是开始淡化自己在百科上的影响,不断的强调自己是团队,给团队成员更多在前台的曝光机会。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
再就是和学校官方的关系,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大学是个小社会,相比大多数人的认知,我的理解就是所有的事情在这里其实是放大,不是缩影。因为小而同时需要容纳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体系,所有所有的荣誉,矛盾,明争暗斗会更为凸显。这也是为什么谈起校级组织,行政楼部门,很多人第一印象并不是那么美好,每个经历过的人似乎都有不悦耳的话要讲。关于处理和学校的关系。上一张图最为妥帖。




 
能填好这一张表格,就代表你的太极功夫已经到家了。
 
最后着重想谈一下在同学心中的调性,当一个公众号有好几万人关注,其实他已经不再属于我自己了。每个人对这个号都怀有自己的期待,希望看到情怀。情怀这个东西我一直挺不喜欢的,我可以选择一直做,但是却不会一直挂在嘴边。很多社会上甚至学校里的人就是利用了大学生这种心理,招各种免费苦力,这里不再点名了,少得罪点人。我只想说:不给钱还想让学生给免费干活的都是耍流氓!一个很经典也让我很无奈的场景就是某某同学来找我,希望能在百科上做一期推广,然后我说是收费的?那边冷嘲热讽道:“我一直以为百科挺有情怀呢,现在也商业化这么重了”。这种人挺让人无语而且不在少数。不过我一般一句话就把他们噎死了----“你要是不问同学收钱免费服务,我也免费给你推,马上推没毛病!” 。在合作推广上,只要是完全不涉及商业利益的东西,我从来没问他们要过钱。这也是一个基本准则吧。即使接广告也是首先考虑是不是适合大学生,每个月推掉的广告酬劳数字想想挺心疼的,不过有些钱烫手,拿不得!
除了这种被动情况下调性的坚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你在关键时刻能不能为同学们出头。百科在这方面一直坚持的还可以,做过两次很有争议的募捐,第一次差点整的被封号。和学校正面顶撞过几次,不过万幸我们的校长辛大大是一个很有包容心的长者,换做在其他学校。我现在估计都至少大处分了吧。
这个阶段还有太多的运营技巧。篇幅有限,以后打算作为小tip拆解挨个讲。讲到底维护关系始终不是我所擅长的,很小的时候爷爷对我讲过:“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琢磨人的,一种是琢磨事的,你会一种就足够你将来受用一辈子了”。当然只有小学文化的爷爷不会这么表述,他说的更直白:“手艺人,不受气”。此生谨记!
晚安~ 查看全部
拖延症晚期,直到今天才开始写。
从10000到30000的主要运营策略,其实已经和产品本身慢慢剥离了,此时你需要面对的是处理各种关系,和同行竞品的关系,和学校官方的关系,在同学心目中的调性......
首先想谈谈和同行竞品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在走弯路,也犯了很多错误,早期因为我性格上的缺陷,遇事容易急躁惹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一个Leader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团队战斗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应对这个的策略就是开始淡化自己在百科上的影响,不断的强调自己是团队,给团队成员更多在前台的曝光机会。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
再就是和学校官方的关系,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大学是个小社会,相比大多数人的认知,我的理解就是所有的事情在这里其实是放大,不是缩影。因为小而同时需要容纳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体系,所有所有的荣誉,矛盾,明争暗斗会更为凸显。这也是为什么谈起校级组织,行政楼部门,很多人第一印象并不是那么美好,每个经历过的人似乎都有不悦耳的话要讲。关于处理和学校的关系。上一张图最为妥帖。
WechatIMG2800.jpeg

 
能填好这一张表格,就代表你的太极功夫已经到家了。
 
最后着重想谈一下在同学心中的调性,当一个公众号有好几万人关注,其实他已经不再属于我自己了。每个人对这个号都怀有自己的期待,希望看到情怀。情怀这个东西我一直挺不喜欢的,我可以选择一直做,但是却不会一直挂在嘴边。很多社会上甚至学校里的人就是利用了大学生这种心理,招各种免费苦力,这里不再点名了,少得罪点人。我只想说:不给钱还想让学生给免费干活的都是耍流氓!一个很经典也让我很无奈的场景就是某某同学来找我,希望能在百科上做一期推广,然后我说是收费的?那边冷嘲热讽道:“我一直以为百科挺有情怀呢,现在也商业化这么重了”。这种人挺让人无语而且不在少数。不过我一般一句话就把他们噎死了----“你要是不问同学收钱免费服务,我也免费给你推,马上推没毛病!” 。在合作推广上,只要是完全不涉及商业利益的东西,我从来没问他们要过钱。这也是一个基本准则吧。即使接广告也是首先考虑是不是适合大学生,每个月推掉的广告酬劳数字想想挺心疼的,不过有些钱烫手,拿不得!
除了这种被动情况下调性的坚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你在关键时刻能不能为同学们出头。百科在这方面一直坚持的还可以,做过两次很有争议的募捐,第一次差点整的被封号。和学校正面顶撞过几次,不过万幸我们的校长辛大大是一个很有包容心的长者,换做在其他学校。我现在估计都至少大处分了吧。
这个阶段还有太多的运营技巧。篇幅有限,以后打算作为小tip拆解挨个讲。讲到底维护关系始终不是我所擅长的,很小的时候爷爷对我讲过:“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琢磨人的,一种是琢磨事的,你会一种就足够你将来受用一辈子了”。当然只有小学文化的爷爷不会这么表述,他说的更直白:“手艺人,不受气”。此生谨记!
晚安~

【百科团队内部复盘思考】百科涨粉三部曲之从1到10000

商大百科欧阳建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16 次浏览 • 2018-10-14 08:39 • 来自相关话题

从1到10000代表着一个产品迅速成为爆款,并不是简单的Copy,So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推广策略的问题。不过在正式推广之前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步要做。就是功能差异化。
 
当时百科做了查成绩,很多公众号由于借助第三方也实现了查成绩,此时查成绩这个功能就不再是竞争力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发掘功能差异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我的想法是看看教务处的查成绩还能不能挖掘出什么好玩的,盯着教务处网站看了一上午,突然就灵感突现!新系统好像不带查平时分的功能,通过研究源代码,发现平时成绩就写在源代码里只是网站的开发者有意隐藏了。从老师的角度讲,这无可厚非,毕竟平时成绩代表着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认可程度,过低的平时分造成的挂科也可能造成师生矛盾。当时整个人都被灵感突显的兴奋包围着,并没想那么多。直接马上实现了查平时分的功能,并且同时加入了查卷面分。最后通过推送放出,当天涨粉3000+!而且后续几天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很快就让我们在很多校内号中突围而出。
 
平台功能差异化,是决定平台能不能从混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爆款的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百科三部曲之从0到1》里说用第三方的公众号有很大的局限性。
1:更新速度慢,第三方通常要负责全国上千所高校的教务处开发,团队人手有限。提交的开发工单很难被迅速响应,出现bug更不能马上修复。相比之下,百科出bug基本都是几分钟立刻就能修复。
2:很难针对每个学校的自身特色做个性化开发,造成功能疲劳。
3:原始数据不在自己手里,限制自身掌握全局数据。
 
前两点都能理解。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第3点,原始数据在学校公众号这里当然最基础的就是绑定的学号密码,当然这种做法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性。已经有第三方服务商不再存储用户学号密码如大学助手(id:dxhand),选择只在用户本机浏览器运用cookie进行缓存来规避大量个人数据保管的风险。在这里,百科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我们对全局数据进行了加密处理。即使被黑客拿走,也只是一堆乱码,并不会造成危害。
 
原始数据,是风险与价值并存的宝藏!当用户数目足够多,积累足够的样本数据就可以开发很多好玩的功能。比如百科做过的 全校挂科率,全校四六级成绩分析。就是利用手里积累的20000+粉丝的学号密码进行成绩数据缓存然后利用程序脚本做数据分析,生成可视化的数据报表。近期发起的【我的大学】H5应用也是建立在足够大的用户绑定数的基础上开发。最终效果不算理想,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的预期是吸引10000+校友关注,这个预期看起来挺疯狂,最后只完成了吸粉3000+。最感动的是2005年毕业的学长还依然记得自己的学号。以上两种例子就是我们作为完全自主开发平台优势的最有力证明。
 
用户行为分析,是另一个在爆款养成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平台刚刚推出,肯定还存在之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用户觉得用的不爽会直接取关你,根本不会骂你也不会反馈,这就很尴尬。这种情况下,我给百科开发了全站用户日志记录系统。我们的后台会精确监控所有用户的全部操作记录。精确到你几点几分几秒点击了底部哪个菜单,回复了哪个关键字,服务器有没有正常给你返回数据。每天分析平台日活,如果在某一个指标(菜单点击率,人均消息数,当日交互人数等等)出了问题,马上可以调出当天全部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及时锁定问题源头所在,马上排雷!
 
熟读生态环境游戏规则,当你的体量日益增长的时候,就再也不能像一开始那么任性了,成千上万的用户里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别有用心的人。需要你对你这个生态环境的游戏规则,不管是平台规定还是潜规则都要烂熟于心。微信这里当然绝对要熟读的就是官方的《规范条例》,这个很重要!要不你将来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在这方面我们吃过亏,在不知道赞赏功能不能用于募捐,乞讨的情况下我们用赞赏为同学发起了筹款,最终造成被封禁赞赏功能三个月。还好只是短期封禁赞赏,很多规则都是直接封号的,什么能发,什么绝对不能发!需要谨慎再谨慎!
 
OK ,经过我们的努力开发&运营,和学校领导的不杀之恩。我们一手缔造了一个爆款,一个学校眼中的定时炸弹。 查看全部
从1到10000代表着一个产品迅速成为爆款,并不是简单的Copy,So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推广策略的问题。不过在正式推广之前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步要做。就是功能差异化
 
当时百科做了查成绩,很多公众号由于借助第三方也实现了查成绩,此时查成绩这个功能就不再是竞争力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发掘功能差异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我的想法是看看教务处的查成绩还能不能挖掘出什么好玩的,盯着教务处网站看了一上午,突然就灵感突现!新系统好像不带查平时分的功能,通过研究源代码,发现平时成绩就写在源代码里只是网站的开发者有意隐藏了。从老师的角度讲,这无可厚非,毕竟平时成绩代表着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认可程度,过低的平时分造成的挂科也可能造成师生矛盾。当时整个人都被灵感突显的兴奋包围着,并没想那么多。直接马上实现了查平时分的功能,并且同时加入了查卷面分。最后通过推送放出,当天涨粉3000+!而且后续几天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很快就让我们在很多校内号中突围而出。
 
平台功能差异化,是决定平台能不能从混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爆款的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百科三部曲之从0到1》里说用第三方的公众号有很大的局限性。
1:更新速度慢,第三方通常要负责全国上千所高校的教务处开发,团队人手有限。提交的开发工单很难被迅速响应,出现bug更不能马上修复。相比之下,百科出bug基本都是几分钟立刻就能修复。
2:很难针对每个学校的自身特色做个性化开发,造成功能疲劳。
3:原始数据不在自己手里,限制自身掌握全局数据。
 
前两点都能理解。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第3点,原始数据在学校公众号这里当然最基础的就是绑定的学号密码,当然这种做法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性。已经有第三方服务商不再存储用户学号密码如大学助手(id:dxhand),选择只在用户本机浏览器运用cookie进行缓存来规避大量个人数据保管的风险。在这里,百科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我们对全局数据进行了加密处理。即使被黑客拿走,也只是一堆乱码,并不会造成危害。
 
原始数据,是风险与价值并存的宝藏!当用户数目足够多,积累足够的样本数据就可以开发很多好玩的功能。比如百科做过的 全校挂科率,全校四六级成绩分析。就是利用手里积累的20000+粉丝的学号密码进行成绩数据缓存然后利用程序脚本做数据分析,生成可视化的数据报表。近期发起的【我的大学】H5应用也是建立在足够大的用户绑定数的基础上开发。最终效果不算理想,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的预期是吸引10000+校友关注,这个预期看起来挺疯狂,最后只完成了吸粉3000+。最感动的是2005年毕业的学长还依然记得自己的学号。以上两种例子就是我们作为完全自主开发平台优势的最有力证明。
 
用户行为分析,是另一个在爆款养成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平台刚刚推出,肯定还存在之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用户觉得用的不爽会直接取关你,根本不会骂你也不会反馈,这就很尴尬。这种情况下,我给百科开发了全站用户日志记录系统。我们的后台会精确监控所有用户的全部操作记录。精确到你几点几分几秒点击了底部哪个菜单,回复了哪个关键字,服务器有没有正常给你返回数据。每天分析平台日活,如果在某一个指标(菜单点击率,人均消息数,当日交互人数等等)出了问题,马上可以调出当天全部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及时锁定问题源头所在,马上排雷!
 
熟读生态环境游戏规则,当你的体量日益增长的时候,就再也不能像一开始那么任性了,成千上万的用户里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别有用心的人。需要你对你这个生态环境的游戏规则,不管是平台规定还是潜规则都要烂熟于心。微信这里当然绝对要熟读的就是官方的《规范条例》,这个很重要!要不你将来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在这方面我们吃过亏,在不知道赞赏功能不能用于募捐,乞讨的情况下我们用赞赏为同学发起了筹款,最终造成被封禁赞赏功能三个月。还好只是短期封禁赞赏,很多规则都是直接封号的,什么能发,什么绝对不能发!需要谨慎再谨慎!
 
OK ,经过我们的努力开发&运营,和学校领导的不杀之恩。我们一手缔造了一个爆款,一个学校眼中的定时炸弹。

【百科团队内部复盘思考】百科涨粉三部曲之从0到1

商大百科欧阳建国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67 次浏览 • 2018-10-14 08:38 • 来自相关话题

这篇文是百科三年以来的开发运营策略总结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近期计划更新
《百科三部曲之从1到10000》
《百科三部曲之从10000到30000》
 
为什么分三篇写?因为这是三个本质上来讲完全不同的业务场景。从0到1代表着你平台从无到有;从1到10000代表平台作为一个爆款,处在用户高速增长期;至于从10000到30000则代表着当增长速度渐渐放缓,如何继续维护平台,让其最终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从0到1的过程是简单的。说简单是因为现在的校园公众号生态已经不像我一年多以前刚刚开始白手起家的时候,现在有众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帮你搞定基础功能---课表成绩四六级等等。当年百科很大程度是是钻了这个技术壁垒的空子。利用原有线上大两大平台SDB与WLZX功能暂时瘫痪的契机,快速开发,快速上线。第一版百科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基础代码的开发(当然功能很简陋),五一还没结束就开始推广。当时因为没有好的思路,一开始用的方法还很low,注册了四个QQ号一遍又一遍去各个学生群群发消息,当然最后也基本都被踢出来了。最后不管怎么讲,第一批500粉丝还是累积了下来。当然主要都是自己的朋友,这类粉丝其实对于衡量你的项目好坏是没太大意义的,碍于情面,出于支持,他们肯定会关注你。真正去评价你平台好坏的标准应该是拿给陌生人用。
 
从0到1又是很难的。绝大多是平台初创会错在这第一步,造成以后步步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过来,在校园里一个学期以后就会完全没动静了。这一年多见多不下于十个平台出来了然后很快死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创始人都没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他还要向陌生人去解释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思维怪圈,很多人包括我很多时候都会陷入这种俗称“自High”的思维模式,我可能一大早起来突然想起来一个功能挺好玩可以做做,然后逃了早上的课去实现好以后发布在平台上。却发现大家对这个并不买账,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我用了好久才能正视和接纳这件事,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
 
说到要思考做什么?这个我个人认为在你平台从0到1的过程中这个应该是花费最多时间的。他可能一开始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想法:比如我想做一个公众号,然后顺着这条线继续往下想,做这个号的目的是干嘛?OK ,想方便大家的校园生活,那么你的功能性一定要过硬,那我得去找几个会写代码的搭建起来后台;或者我就是想做一个发文的平台,像徒行小二一样,拍拍商大的美景,人和事。那么我自己或者找的partner文字或者摄影功底一定得能拿得出手;大致目标定了就要开始思考用户群了,很多人在这里又容易陷入另一个思维怪圈----我要开发很多功能或者发好文章然后去吸引人。这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的!在这之前最重要的是目标用户分析。应该针对想吸引过来的人去开发功能,而不是先想着开发出来功能或者写出文以后去吸引人关注你。我问的自己最多的一问题就是:人家凭什么用你的?因为我的好啊,我的更好用啊。好,嘴上说没意思,那你展示给我看,程序员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用户圈圈定了,需求分析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已有的同类大平台,这不是山寨。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一些硬性需求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不要觉得有挫败感。就像现在世界上每年出那么多手机,哪个不带打电话发短信拍照功能?你能说每个人都在抄吗?刚性的功能是我们进一步爆发的坚实基础。互联网的圈子里也流行一个段子:“产品经理对UI设计师说,我要这个按钮,***颜色的,多长多宽。还要这个巴拉巴拉。。。UI设计师怒了,直接说,你TM的直接告诉我要抄谁就行了!!!)”。虽然是个段子,可是却是在互联网的圈子里每天都在真实上演的事。
 
OK,假设模仿需求制定这一步也完成了。那么平台现在其实还处于0的阶段,因为他没有有价值的用户(不是朋友,不为人情,单纯因为好用来关注你的人),剩下的工作还要回到上一步的目标用户分析上,想不到其他好办法的情况下当然直接就是做问卷了,这个主意很糟糕实际上,我个人比较认同乔布斯的产品观---”即用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你需要做出来拿给他们看“。这么说不是让你完全自己闭门造车,而是要自己主动去观察用户行为,发现还未被之前的大平台很好解决的痛点,如果能精确找到此类痛点,哪怕是一个也足够你崛起了。
 
之前的调研结束后,最佳的状态我觉得就是开始否定自己,因为否定自己代表你已经足够深入,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个时候也应该庆幸,好在这些问题在我正式推出之前想到了,还有解决的机会。剩下的问题就是找人了,我个人比较认同:”人比想法重要“这句话。就像大家都有想法要开饭店,为什么最后有的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的人的店却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还是人。即使同样的好创意,交给不同的团队去执行,效果也是肯定不同的。百科这从0到1都是我一个人。可能是我大一大二两年的经历刚好让我适合做从0到1这一部分--我大一大二大三,每天晚上都在机房或者寝室写代码至少三个小时,全年无休。能快速的实现功能出来也得益于之前两年的技术积累。如果你不会技术的部分,那么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学,要么找一个技术靠谱能马上出活得伙伴然后各种忽悠,,,啊不,,前景描述,拉他上船。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现在很多小伙伴采用的方法,用成熟第三方的模板,比如大学助手,萌小助等他们都能很好的实现成绩课表四六级这些硬性高频需求。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极大的可能让你迈不过从1到10000的门槛。原因此文暂不表。等到下篇《从1到10000》再详细讲。
 
啊,感谢伟大的政府,伟大的学校,我们的这个”1“做出来了! 查看全部
这篇文是百科三年以来的开发运营策略总结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近期计划更新
《百科三部曲之从1到10000》
《百科三部曲之从10000到30000》
 
为什么分三篇写?因为这是三个本质上来讲完全不同的业务场景。从0到1代表着你平台从无到有;从1到10000代表平台作为一个爆款,处在用户高速增长期;至于从10000到30000则代表着当增长速度渐渐放缓,如何继续维护平台,让其最终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从0到1的过程是简单的。说简单是因为现在的校园公众号生态已经不像我一年多以前刚刚开始白手起家的时候,现在有众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帮你搞定基础功能---课表成绩四六级等等。当年百科很大程度是是钻了这个技术壁垒的空子。利用原有线上大两大平台SDB与WLZX功能暂时瘫痪的契机,快速开发,快速上线。第一版百科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基础代码的开发(当然功能很简陋),五一还没结束就开始推广。当时因为没有好的思路,一开始用的方法还很low,注册了四个QQ号一遍又一遍去各个学生群群发消息,当然最后也基本都被踢出来了。最后不管怎么讲,第一批500粉丝还是累积了下来。当然主要都是自己的朋友,这类粉丝其实对于衡量你的项目好坏是没太大意义的,碍于情面,出于支持,他们肯定会关注你。真正去评价你平台好坏的标准应该是拿给陌生人用。
 
从0到1又是很难的。绝大多是平台初创会错在这第一步,造成以后步步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过来,在校园里一个学期以后就会完全没动静了。这一年多见多不下于十个平台出来了然后很快死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创始人都没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他还要向陌生人去解释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思维怪圈,很多人包括我很多时候都会陷入这种俗称“自High”的思维模式,我可能一大早起来突然想起来一个功能挺好玩可以做做,然后逃了早上的课去实现好以后发布在平台上。却发现大家对这个并不买账,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我用了好久才能正视和接纳这件事,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
 
说到要思考做什么?这个我个人认为在你平台从0到1的过程中这个应该是花费最多时间的。他可能一开始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想法:比如我想做一个公众号,然后顺着这条线继续往下想,做这个号的目的是干嘛?OK ,想方便大家的校园生活,那么你的功能性一定要过硬,那我得去找几个会写代码的搭建起来后台;或者我就是想做一个发文的平台,像徒行小二一样,拍拍商大的美景,人和事。那么我自己或者找的partner文字或者摄影功底一定得能拿得出手;大致目标定了就要开始思考用户群了,很多人在这里又容易陷入另一个思维怪圈----我要开发很多功能或者发好文章然后去吸引人。这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的!在这之前最重要的是目标用户分析。应该针对想吸引过来的人去开发功能,而不是先想着开发出来功能或者写出文以后去吸引人关注你。我问的自己最多的一问题就是:人家凭什么用你的?因为我的好啊,我的更好用啊。好,嘴上说没意思,那你展示给我看,程序员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用户圈圈定了,需求分析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已有的同类大平台,这不是山寨。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一些硬性需求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不要觉得有挫败感。就像现在世界上每年出那么多手机,哪个不带打电话发短信拍照功能?你能说每个人都在抄吗?刚性的功能是我们进一步爆发的坚实基础。互联网的圈子里也流行一个段子:“产品经理对UI设计师说,我要这个按钮,***颜色的,多长多宽。还要这个巴拉巴拉。。。UI设计师怒了,直接说,你TM的直接告诉我要抄谁就行了!!!)”。虽然是个段子,可是却是在互联网的圈子里每天都在真实上演的事。
 
OK,假设模仿需求制定这一步也完成了。那么平台现在其实还处于0的阶段,因为他没有有价值的用户(不是朋友,不为人情,单纯因为好用来关注你的人),剩下的工作还要回到上一步的目标用户分析上,想不到其他好办法的情况下当然直接就是做问卷了,这个主意很糟糕实际上,我个人比较认同乔布斯的产品观---”即用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你需要做出来拿给他们看“。这么说不是让你完全自己闭门造车,而是要自己主动去观察用户行为,发现还未被之前的大平台很好解决的痛点,如果能精确找到此类痛点,哪怕是一个也足够你崛起了。
 
之前的调研结束后,最佳的状态我觉得就是开始否定自己,因为否定自己代表你已经足够深入,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个时候也应该庆幸,好在这些问题在我正式推出之前想到了,还有解决的机会。剩下的问题就是找人了,我个人比较认同:”人比想法重要“这句话。就像大家都有想法要开饭店,为什么最后有的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的人的店却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还是人。即使同样的好创意,交给不同的团队去执行,效果也是肯定不同的。百科这从0到1都是我一个人。可能是我大一大二两年的经历刚好让我适合做从0到1这一部分--我大一大二大三,每天晚上都在机房或者寝室写代码至少三个小时,全年无休。能快速的实现功能出来也得益于之前两年的技术积累。如果你不会技术的部分,那么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学,要么找一个技术靠谱能马上出活得伙伴然后各种忽悠,,,啊不,,前景描述,拉他上船。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现在很多小伙伴采用的方法,用成熟第三方的模板,比如大学助手,萌小助等他们都能很好的实现成绩课表四六级这些硬性高频需求。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极大的可能让你迈不过从1到10000的门槛。原因此文暂不表。等到下篇《从1到10000》再详细讲。
 
啊,感谢伟大的政府,伟大的学校,我们的这个”1“做出来了!
创建于2015年5月1日的百科团队是商大最大的非官方微信平台,总关注人数40000人。